学生的国际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点,招收国际学生已经成为各海外交策略、文化传播、经济建设等的要紧渠道。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高职来华留学教育获得了让人瞩目的成绩。但从全球范围来看,特别是后疫情年代国际学生市场来看,初具规模的中国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正处在十字路口。在国际形势大变革的背景下,准时审视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主动调整相应付策,对于开创中国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具备要紧意义。
1、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进步近况
中国高校招收来华留学生,过去主要集中在一些知名普通高校并且大多是具备中国特点的个别专业,规模较小、影响力不大、社会关注度也不高。2010年9月教育部发布《留学中国计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使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此后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颁布多种鼓励性政策,各类高校纷纷挖潜、各展所能。高职院校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10年时间成为来华留学生培养的一支要紧力量,历程了三个阶段:
(一)扩容进步阶段
2010年《留学中国计划》发布之后,个别高职院校开始大胆尝试。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点燃了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的热情。中资“走出去”企业反馈的当地技术技能人才荒,进一步加快了这一进程。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建议》,需要塑造“留学中国”品牌。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需要,培养大量共建“一带一路”急切需要人才,把中国塑造成为深受沿线各国学子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自此,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迈出了更为坚定的节奏。2015—2019年,高职专科学校留学生规模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75%,从2015年的5186人,增加到2019年的17097人,增长率达到230%。以江苏为例,已有半数的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
(二)规范进步阶段
2017年7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拟定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方法》。2018年9月,教育部初次专门针对来华留学教育拟定了规范水平的文件《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水平规范(试行)》。两份文件很大地规范了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的全过程,也让“趋同化”管理成为这一时期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关键字。
(三)分化进步阶段
2020年初,新冠疫情忽然肆虐,世界各国为了阻隔疫情蔓延,采取了各种管控手段,给全球国际学生流动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出《加快和扩大新年代教育对外开放的建议》,需要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做强“留学中国”品牌,塑造“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但不能否认,长期远程在线的分隔式教育成效不尽如人意,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走出了K型分化的局面。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处于萎缩甚至停招的状况;其次,虽然各种原因致使生源在流失、市场在模糊,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主观有意愿、客观有条件为做强“留学中国”品牌贡献力量。
2、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外部角逐: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版图重构
为解决新冠疫情带来的问题和挑战,各国政府挖空心思积极应付。如澳大利亚政府2021年11月发布了《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策略2021—2030》,明确了将来10年国际教育的4大优先事情,“同意澳大利亚提供的国外和跨国教育和培训的学生人数增长”成为衡量成功的第一标准。英国2019年3月颁布了《国际教育策略:全球潜力与全球增长》,提出“到2030年,在英国学习的高等教育国际学生数达到60万人,高等教育出口额达到350亿英镑”。为了应付新冠疫情带来的新变化,2021年2月又推出了2021年更新版《国际教育策略:支持复苏与推进增长》,重申了教育出口额和国际学生数这两个重点目的,并提出要增加出口教育种类,扩大招生区域,譬如肯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等国家都是“潜在区域”。英国没限制招收国际学生的数目,而职业教育正是英国增加出口的范围之一。这样来看,国际职业教育市场的版图面临重构,国际教育高度市场化的国家和区域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招生区域,以生源多样性来达成核心目的。中国高职教育刚刚培育起来的主要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市场迎来激烈的角逐。
(二)社会质询:来华留学生管理规范和培养水平遭到关切
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是近十余年的事,在起步阶段,人数较少、规模不大,一般采取外事部门全权负责的模式。外事员工感觉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犹如“孤岛”,独木难支。但学校其他部门和师生感觉来华留学生事务是“特区”,特立独行。但总体来看,学校内外大多以好奇和新鲜的态度旁观,相安无事。伴随高职来华留学生规模的飞速扩大,留学生在校园内用的资源愈加多,需要跨部门协调的事务愈加杂,校园内外出现负面事件的概率也相应增加。同时,相应的规范管理的规范建设尚不完备,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还显不足。有关国内外学生的教育公平、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水平、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和影响等问题一度成为舆论热门。总之,社会关注度愈加高,来华留学生培养不再只是高校自己的事,需要主动回话社会关切。
(三)现实焦虑:大变革年代传统教育的不适应
疫情暴发后,中国飞速动员很多人力、物力、智商、财力,提出“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方案,拓展了一场史无前例、世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育,达成了平稳过渡。但面向不同国家、不同时区、不同通信环境的留学生,依旧准备不充分。譬如“中国大学MOOC”平台在境外没办法有效登录;部分直播平台的教学内容不可以回放;数字化教学资源不够充足;缺少在线教学设计,简单将“线下”搬到“线上”;具备职业教育特点的实验实践类课程,在线成效不够理想等。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尼亚·贾尼尼所指出的:新冠疫情对教育产生了全方位冲击,扰乱了全球教学秩序。这场危机将进一步加速教育的全方位变革,迫使大家有效应付今天面临的一些全球性挑战。大变革年代传统教育的不适应性在疫情下被进一步放大,从教育目的、教学方法到教师能力、水平保障都面临火烧眉毛的变革。
3、后疫情年代高职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对策建议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后疫情年代,更需要大家能畅通人文交流通道。通春节轻人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升青年跨文化交流、交流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赏析不同文化,包容文化之间的差异,一同致力于缓解或消除文化隔阂、对立甚至是冲突。更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同向发力,携手推进。
(一)政府要将支持高职院校招收来华留学生作为国家意志
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要紧组成部分,也是中海外交策略的要紧内容。获得国际教育话语权和国际学生市场主动权应该成为国家意志。美国智库对外关系理事会(CFR)2022年6月发布《中国与“一带一路”在南亚》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显著地提升了中国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家里的声誉,中国在整个南亚的影响力也大大增加。“一带一路”项目的成功,可以为所在国提供他们迫切需要的基础设施,提升连通性輥輯訛。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他们来中国的目的之一是习得一技之长,在当地中资企业谋求职位,或者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改变自己命和家庭情况。经过十余年的努力,高职院校已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知华友华的技术技能人才,他们犹如种子,在各国生产、经营、建设、服务一线悄悄发芽,发挥着民心相通有哪些用途。但疫情是个分界线,中国政府要组织专门机构研究判断世界产业布局调整的趋势,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重点国家或区域,国际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需要,角逐对手在目的国家或区域的优劣势等,让教育对外开放深度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和所在国的进步。
(二)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引导支持高职院校对接全球职业教育市场
1.制定国际教育规划,明确进步目的。中国拥有全门类工业,与此配套的职业教育功不可没。中国也是第一个从法律层面确立高等职业教育定义的国家,正如姜大源先生所言,“中国教育可以走向世界,可以为世界做出贡献的,非常可能第一是中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輥輰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备现实的借鉴意义。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专门针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结合“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升级版的需要,制定五年或更长时期的进步规划,明确诸如国际学生数、生源覆盖面等重点指标。
2.塑造高职教育品牌,做好布局设计。要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等办学实践中提炼中国高职教育相对成熟、成功的办学特点和教育模式,塑造集体品牌形象。主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职教院校网盟等国际机构和平台,宣介中国高职教育。牵头构建高水平高职院校与“走出去”中资企业和国外产业园区“多对一”或“多对多”的深度合作互联网,在国际职业教育市场营销中国高职教育商品,向世界彰显中国高职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培训全球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最佳选择对象。
3.强化水平保障意识,提升教育适应性。有学者指出,“对国际学生有吸引力的商品具备品质保障、有特点、有品牌、有声誉、有LOGO等属性”輥輱訛。教育主管部门应需要所有接收来华留学生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第三方水平认证,向社会公示并按期复核,以有品质保障的教育立信于世。“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从建设之初,就要充分考虑教育国际参与的需要,以智慧教育国际共享为目的,真的从职业教育的供给、水平和适应性方面入手,主动对接全球职业教育市场。
(三)高水平高职院校要优质拓展来华留学生教育
1.明确来华留学生工作的进步定位和培养目的。培养高职来华留学生是打通中国高职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的要紧举措,也是树立中国高职教育品牌的要紧抓手。《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水平规范(试行)》提出,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目的有四个:学科专业水平;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语言能力;跨文化和全球胜任力。据此,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的应该是:培养“知华友华、技能过硬”的国际文化交流使者和“走出去”中资企业与所在国进步经济急切需要的高素质当地技术技能人才。要真的把“以文化人、以技立身”落实到高职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全过程。
2.健全来华留学生的人才培养策略和教育管理规范。来华留学生是最直接、效果最好、最具影响力的公共外交对象,高职院校要立志培养大量能以“他者”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友人。要改变过去重技轻文的现象,构建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策略,将中华出色文化融入生活场域、社会实践和教育教学各环节,让留学生对中华出色文化从“感知”到“理解”到“认可”。要着力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教育技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集中优势专业、优良师资,塑造优质在线教学资源。加大“趋同化管理”,帮助来华留学生在一同规则的规范和熏陶下,真的融入中国大学,尽快融入中国社会。
3.延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长度和深度。高职教育学制较短,教育不可以止于在校三年,要挖空心思扩大影响时空,提高溢出效应。譬如来华留学生是各校宝贵的校友资源,可以在校友办或者外事部门明确国外校友服务工作,一方面准时更新校友动态,跟踪校友就业情况,辅助学校深思培养不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其次,从微观层面知道生源国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变化和发展势头,准时改进学校人才培养策略,提升教育适切性,也可以为校友提供技术技能再提高服务。同时,还可积极挖掘校友所在地的中资企业资源,为他们牵线搭桥,提供定制化的技能培训,搭建一个“学校-校友企业”的共生系统。总之,要多措并举逐步塑造优质的中国高职教育品牌。